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2015年重阳节

作者:李贵生 录入:李贵生 来源:原创  时间:2015-11-13 11:25:19 点击:

   2015年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站在富县岔口乡油房塬村的后荒山上,西斜的太阳照在深秋的山峦上,显得有些寂静和荒凉,周围看不见秋天最常见的野菊花,附近的玉米地不知道是由于今年的干旱还是这阵阵秋风吹拂的缘故,叶子早就枯黄了。远处的树林呈灰黄色,缕缕雾霾缠绕山间。我突然想到了这首诗,此时我的心情沉浸于失去兄弟的悲伤中,而今天却又正是2015年的重阳节----2015年10月21日。

    眼前的一切让我的心情极其沉痛和辛酸。我的姑表兄弟就这样草草走了,他的安葬与我所有见过那些埋葬仪式相比,显得是多么的凄清和寒酸——薄薄的棺材,浅浅的墓穴,两个花圈,没有引魂幡,没有纸火缭绕的祭奠,没有哭声,更没有喧嚣的唢呐和轰鸣的鞭炮声……这是我所见的最简单的葬礼。

    “一贫万事休”,曾几何时就常常听老人们这样说,长大后也常常在文学作品中见到这句话,加上我并不深的人生阅历和所见所闻,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舅舅一家再贴切不过了。用现在人的话讲,我的舅舅当年应该算“官二代”了,因为我的外公当年还算有点儿职位的人。我常常想,如果我的亲外公在天有灵,他会对他的后代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我的外公叫张永成,是子长县涧峪岔乡闫家峁村人,据说他是一名早期的革命者、地下党员,曾经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闹革命,一起战斗过,中央红军到陕北后他负责解放区周边清剿土匪敌特的工作,任剿匪科指导员,也就是做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工作。1940年7月的一天,他请假回家埋葬本家的一个叔叔,完后赶上割麦子,炎热的夏季,烈日当空,他在中午的树荫下睡了一会后,又吃了一碗凉饭,于是得了急病,就去世了,年仅32岁。因为他不是在战斗中牺牲的,加之年代久远,所以组织有没有认定他为烈士,现在无从知晓。据说后来舅舅家门上挂过“光荣牌”,后来,那个牌也丢失了。我的妈妈也说她隐隐约约似乎见过。

    外公的去世彻底的改变了这一家人后来的命运。那时,我的妈妈还在外婆的肚子里,直到农历9月29才出生。那年,我的舅舅3岁,二姨5岁,大姨7岁。外婆那时可能30岁左右,本家觉得一个寡妇带三四个孩子生活太艰难就给他入赘了一个男人,但后来因为与本家众人略有不和,两年后的一天,男人用一头小毛驴驮着外婆借口回家认父母,就再也没有回来。听看热闹的孩子回来说,那个男人出了村口,就朝毛驴屁股上狠狠地甩了一鞭子,嘴里小声的说,“还不快走,走了你狗日的还想回来么?”

    然而,出走的外婆也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幸福,他们来到延安柳林镇的楸树塔村住下,生了一个男孩以后,在儿子八九岁的时候,她的男人又去世了,她一个人苦苦支撑到孩子十八九岁,又熬煎儿子找不到媳妇,最后“以老换小”,又嫁给了一个有女儿的老头,把老头的女儿给儿子“娶了”做媳妇。后来儿子有了一儿一女两个孙子,但孙子在20岁时也病逝了。在外婆生命的最后那天里,柳林的儿子带她回到了家乡。据说,那是一个下午,当拉她的毛驴车到了村口,她挣扎着探身看着周围那些她曾经熟悉的一山一木,挂了一辈子忧伤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黄昏的时候一直等她的亲生儿子将羊群赶回羊圈安顿好,亲口对他们表达了没有照顾好他们姊妹的歉意,又做了一些嘱咐,便溘然长逝了。她一直渴望死后能和自己结发丈夫埋葬在一起,回到一辈子牵肠挂肚的家乡闫家峁——终于这一件事在她生命将尽的时候如愿了。

    早年丧父的一群孩子,本来就够不幸的了,而母亲的出走更是他们凄惨命运的开始。我的大姨,二姨,舅舅和母亲,在众人的可怜、同情、鄙夷、咒骂等混杂的环境中成长着。

    大姨,在14岁时就嫁给了和外公一个单位的剿匪科长的儿子,因为当初他们的父母曾经指腹为婚。那时由舅舅本家的四叔操持,将大姨出嫁给了张家。一来是兑现当年的承诺,二来想高攀一门亲戚。但这个不成器的“纨绔弟子”,除了整天扛一杆土枪打山鸡外,就是欺负众邻里乡亲。为了教育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父亲将他安排在身边当警卫。一天,一位营长来见他父亲,因为午休,他硬是不让见。营长和父亲是老相好,便硬闯,他竟然往营长的腿上开了一枪。他父亲要枪毙他,众人拦下。就这样,后被父亲赶出家门,给了30块大洋,让他独立门户去了。但他一无所长,连地也种不好,所以他们穷困了一生,直到大姨去世的时候,家里唯一的家具,还是她出嫁时候的陪嫁——一尺来长,半尺宽,五寸高,漆着牡丹花的一个梳妆盒。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

    二姨,嫁给了和闫家峁一沟之隔的路家峁的一个木匠,二姨夫对她特别好,遗憾的是她终身未生,为此伤心了一辈子。他们领养了一儿一女,儿子对他们特别好。七十年代移民到延长县张家滩镇的柳卜腰险村,八十年代后又返回到路家峁。

妈妈,小时候由她的姑姑领养走了,后来就在那个村(南沟岔乡双牛湾村)成了家。父亲是外来的一个石匠,是个手艺人,尤其是锻的一手好石磨。一直以来光景过得清贫,但还算说得过去。

    舅舅从他可以干活起就以放羊为主。在12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一条腿自大腿一下僵直,成了残废;小时候订的娃娃亲也退了,成年以后和一个矮个一直胳膊不能弯曲的残疾姑娘成了亲,她就是我的妗子。从小少娘无父的他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教养,加上别人的鄙视和自己的自卑形成了他的脾气暴躁,倔强的性格,难以融入以宗族姓氏为派别形成的落后的农村复杂环境中。

    九十年代,倔强的他不顾身体的残疾,曾经背着铺盖卷,冒着漫天风沙在内蒙挣扎了几年,又南下到宜君县的深山老林边开荒种地奋斗了几年。我的大表哥是一个傻傻的人,脑子不会转弯,只会在别人的指使下干些粗活。表弟聪明如常人。不甘于贫困的他,常常羡慕别人家的好日子,常常有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但总是一个个破灭。在宜君县时候,30多岁了还是孤单一人,直到不甘寂寞的他和村里一个已经有一双儿女的女人一拍即合后,便开始了私奔逃亡之路。他们俩找遍了几个姑姑,以给张家传宗接代为理由和借口相要挟,使得尚在贫困中的姑姑们倾其所有,为他们租房制备家什,也为的是让他们自力更生好好过日子,但放荡不羁与年少无知的他们,养成了像追逐草丰水美的动物一样的游牧生活,这里住两天,那里住三月,依靠亲戚的接济和施舍过日子。舅舅终于因为儿子拐走了村里别人家的媳妇,被人家从村上赶了出来,于是又回到了子长县。因为没有户口没有土地,无法回到家乡的村里,只好蜗居在子长县城一隅,艰难度日。五年后,表弟的女人和当初一样耐不了贫困,扔下儿女出走了。表弟一边打零工维系着老的老,小的小的破败的家,一边游走于花街柳巷,极力寻找着自己认为的快乐。直到有一天长大的妹妹出嫁了,才又给一家带来了一点希望。

    六七年前我的二表妹18岁,经熟人介绍,即将嫁到富县油坊塬村,我去子长县参加她的婚礼,这是我童年以后再一次见到我的舅舅、妗子、俩表哥。两个表妹是舅舅在宜君开荒时生的,比她们的哥哥小十几岁,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她们。我的舅舅那时已经70多岁了,只能拄着拐杖蹒跚着挪动脚步。妗子低矮的个子,满头白发。那时我才知道,她不光一直胳膊僵直,她的腿脚也不是很方便。大表哥,秃顶豁牙的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咋一看像和舅舅如同龄人。表妹18岁,出落得亭亭玉立,对我嘘寒问暖,手脚麻利的干着家务,紧锁的眉头像是有心事,我以为要嫁的人家不中她意,一问才知道,我的表弟——她的二哥,就在一家张罗着出嫁表妹的这几天里突然失踪了。一年前,那个和他私奔,给他生下一女一儿的女人,在出走几次又被找回以后,再一次出走的杳无音讯,无影无踪。他则是前几天和家里吵了几句,就不见了,手机也关机了。一家人四处打听,到处寻找,仍然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就在大家准备到派出所报案的时候,他却悠闲的踱着方步,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于是一家人把一通不忠不孝,不争气的谩骂劈头盖脸的泼将过去。两个无知的孩子却跑过去,抱住了他的腿,亲昵的叫着爸爸,他则一脸无事人的样子,抱起了三岁的儿子,响亮的在他脏兮兮的脸蛋上亲了一口。二表妹扑过去,一把将孩子从他怀里夺了过去,一个狠狠的转身,抹着眼泪回屋去了。后来我在舅舅的话语中才知道,这几天他一直在一个失足妇女家厮混的乐不思蜀。那年我的这个表弟38岁了,给我留下了一副怜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

    出嫁表妹的当天,我从舅舅本家的一个兄弟的口中得知,油坊塬住着几户早年从子长县移民的亲戚,那里地广人稀,他说只要有苦力,种粮吃饭是绰绰有余。我从内心殷切期盼舅舅出嫁的这个女儿能给他们的光景带来一线转机,使得他能有一个安康的晚年。

    几年以后,我听说舅舅一家都搬到了富县油坊塬村,而且户口也落在了那个村。2013年父亲去世时和2014年一个姨表哥娶媳妇时,我们和表弟都见过面,知道他们一家人过上了再不需要担心缺吃少穿的日子,我还想舅舅一家苦日子应该到自为止了吧。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前天下午,我的一个在子长的姨表哥给我打来电话,说表弟刚刚开三轮车从公路摔下去了,人已经走了,尸体还在河滩上摆着,交警已经勘察了现场,调查了目击证人,确定是他自己失速冲下了路畔,和他人无关……

我于第二天赶到油坊塬村,又一次见到了舅舅和妗子。他们住在村里废弃的学校的两间破房子里。舅舅已经78岁了,用一个词——“形如枯槁”来比喻再恰当不过了;妗子,面如土灰,目光呆滞,有声无泪在哭。表哥已经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除了转圈就是低头凝视地上,好像地上出现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什么东西,时不时抹着眼泪,嘴里喃喃地说着,“老天爷怎么不让我死,留下我的兄弟。”

    十月的下旬,正是卸载苹果的季节,全村老小都在忙的不可开交的同时,叹息着我的这个表弟,“你说这娃,怎么捅下这么大的乱子,让人怎么收拾也!”。村干部和一个亲戚,连夜请了10个人第二天一早就打陵墓,我与表哥一大早到城里,买了一副薄棺,一套被褥,都是捡最便宜的。付清了太平间的一切费用,绕过油坊塬村子,来到了村子的后山,就这样草草的将他葬在了他生前置办的一小块儿坡地的底坢边儿。阵阵秋风中,玉米穗个个低垂着头,枯黄的玉米叶子发出的沙沙声音,仿佛在为它们可怜的主人在哭泣。

    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的回忆着舅舅一家艰辛的生活过往。然而让人伤心的是,表弟的离去,撇下两个老人,两个孤儿,一个呆傻的人,一如舅舅当年的境遇。他们奋斗一生,命运却走了一个轮回。这正应了妈妈常说的一句话——苦蔓蔓上结的尽是苦蛋蛋啊!

    我走到表弟刚刚攒起的坟堆前,填了几铁楸土,心里默默的祈祷:亲爱的兄弟,一路走好吧!愿你来世能过上你想要的幸福日子。

 

 

   作者注:早在2007年,我就准备写一篇题为《苦蔓蔓上接的苦蛋蛋》。主要写,妈妈的妈妈,和妈妈的外婆的苦难经历。提笔只写了个头,就放下了。那时,舅舅和表弟还不在表述之列。但8年后的今天,谁承想表弟的蔓子上也结出了苦蛋蛋——他成了这篇文章的主角。这一切的结局,到底是要印证这一句话的正确性,还是舅舅一家的命运不幸又被妈妈言中了?

                                        2015年10月22日星期四  

 

   我写完以上文字以后,发给我的一个表哥,他是舅舅的堂侄儿,他看了以后,给我的回答是;“把两个‘据说’去掉,因为那就是事实,光荣牌,我听很多人说过,其他很好。”11月3日,是我的一个姨表哥(我的二姨的儿子)在子长县出嫁小女儿。我借此机会,详细的询问了我80岁的二姨,还有二姨的两个堂表妹有关“光荣牌”的情况,但她们只记得见过“光荣牌”,还见过一个相框里装着和“光荣牌”一块儿颁发的“奖状”,但因为年代久远,又不识字,“奖状”上写的什么内容、什么部门单位颁发的就不知道了。经过努力回忆,只确定最后一次看见“光荣牌”那年是1958年,但发牌的时间到底是解放前发的军人家属牌,还是解放后对有贡献军人颁发的荣誉牌,以及颁发的单位就无法确定。

                                           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11月6日,我打通油坊塬村张凤清五舅的电话,想从他的老父亲那里打听一下,关于外公一些情况,以及有关“光荣牌”的事。但老人家已经83岁了,耳朵有些背,答非所问。后来经过儿子张凤清的解释,他回忆,外公后来转业到地方当乡长的时候,回家割麦子,病逝的。光荣牌是军人烈属光荣牌,牌子后来被舅舅做切菜的案板用了。我就想,如果真能做案板使用,说明牌子挺大的,那么大一个牌子,难道只有“光荣牌” 三字?那它应该还有其他说明的小字吧?那么小字写的又是什么呢?······

                                            2015年11月6日星期五

作者:李贵生 录入:李贵生 来源:原创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