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安河物事之一《这里是安河》

作者:白李东 录入:白李东 来源:原创  时间:2016-9-18 13:03:20 点击:

安河物事之一《这里是安河》

一碗鲜的冲鼻子的羊杂碎,撒上葱花,撒上芫荽末,再来两根酥挺喷香的油条,利利索索下了肚子。一个酣畅的饱嗝圆哈哈打出来,胃口的记忆瞬间被激活了,儿时随家人在此间赶集会的种种犹似昨日情形汩汩泛出 --去球!不回了,索性就在这个叫安河的小镇子上逗留一日。

公务下乡至此,恰好逢上农历7月23的三日集会。但见人头攒攒,小买卖喧腾,孤寂、萧条的镇子空前繁盛起来。为甚要选7月23这个日子集会?问过几个白发白须的老者,也都摆手摇头说不知,其中一老者用安河人惯有的时间观念做了解释:“是早以来留下来的么”。

镇村改革,镇政府前几年已经撤并划归了邻近的罗子山镇。安河的干部和百姓当然一百个不情愿,也有代表出面找领导、跑有关部门切切希望能把安河镇的行政建制保留下来,却奈何不得发展趋势。先是延马公路穿山越岭绕开安河经罗子山直奔黄河大峡谷,又凌河起桥通了对岸的山西省,再后来学校、医院、公安派出所、变电站等七站八所又纷纷归并至罗子山镇,民意的胳膊终究拧不过政策的大腿,安河镇也不得不在三年前撤并划归了罗子山镇管辖。

没了政府的驻扎,没了七站八所按部就班的业务,没了学校里的朗朗书声,镇子就一天天孤寂、萧条了下来。

据说,新任职的镇长就是安河本地人,架不住当地村干部的撺掇便拨了专款,安河出门在外的干部和生意人又千二八百的筹了些款,几个热心人自发组织了筹委会,请了剧团,招了商户,提前发布了告示,于是中断了多年的7月23安河集会又热热闹闹兴办了起来。

东沟流出一条河,西沟流出一条河,两条河流在镇子中央交汇为一成安河。安河,安河,安然、守静、滋润、祥和的河。在缺水的陕北,这样一河活活的流水是稀罕人的。早些年确有河水汤汤,哗哗啦啦,遇石翻白浪,无石抖绿绸,眼下却只是枯瘦如肠的一脉溪流,怯生生地,曲曲拐拐悄然东去。浅水细流便不生鱼虾,时令已是秋后,连蛤蟆的叫声也听不到了,倒是毛蜡①、水葱沿河岸茂哄哄地生长,水面平缓处浮一层绿洼洼的“蛤蟆衣”②。河湾里不见彩蝶翻飞,只有三两只绿翅黑尾的蜻蜓梦一般的飘飘忽忽。河阶白呲呲的石崖上,留有上一次发水时的黑黜黜的印痕和红漆刷就的“常年收购土蝎子……”的歪歪扭扭的字样。

先民逐水而居,不好说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镇子,有说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有说始于明清,盛于民国的。《延长县志》载:安河集镇始建于清同治年(约1869年),因地处河边,希望安定,取名安河。由此来看,还是县志上的说法更靠谱些。

因了临水的便利,镇上的居民多作务菜园子,镇子前滩叫了前园子,镇子后沟就叫了后园子,前园子有白、毋、呼、刘等杂姓落户客居,后园子则是杨姓老户聚居之地。

早年的安河镇很是热闹红漾③,河东河西多是办店开铺子的。当地几家老字号在相邻几县颇有名气,杨家专事熬糖;张家特制香油;高家掌握擀毡、张箩子的本事;权家精通炒碱配炸药的手艺。李掌柜的骡马店生意兴隆;汆老板的杂货铺买卖红漾;卫亮子的布匹成衣店售条绒、涤卡、杭州丝绸,成就了多少对后生女子的光鲜姻缘;“丁娃照相”一架机器、几幅布景让不少大人娃娃圆了“北京”、“上海”、“杭州”、“桂林”名城美景“身临其境”的游玩梦。

一年一度的农历7月23集会,西北域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有延、宜二川乡人来赶会,远有绥德、米脂、韩城、蒲城之商贾云集。东有山西大宁、永和来人购物,西有甘谷驿、镇川小贩倾货,那个人山人海、你拥我挤的阵势是难以想象的。前后园子都得挪脚行进,能听见叫卖声此起彼伏,却看不见买卖人何处发声,石桥上常有掉桥落水的人。

河南人沐猴而冠,鸣锣锵锵,“行者”挤眉弄眼翻两个跟头,耍几个花子,耍猴人拱手行礼一圈,说一通江湖话,就有硬币、零票纷纷投入场内。河北班使枪弄棒打开个场子,于平地置一钉板,一壮汉裸着前心后背躺于钉板上,圆鼓鼓的肚子上再压上块木板,呼啦啦三五个后生站上了木板,汉子“嗨”一声,肚皮一鼓,木板一掀,后生们趔趔趄趄各自西东,人群中就一哇声叫好。密匝匝的人群突然豁开了一道巷子,原来是那北草地上的内蒙人吆着高大的骆驼过来了,驼队来时驮着盐包子,回时驮走棉花捆子。

40年代初镇上办过纺纱厂,办过火柴厂,点亮延安时期窑洞灯火的“丰足”火柴,曾一度饮誉西北,其厂子的前身据说就在安河街上。

各个村子也都出过些了不得的人物。杨家村祖上出过镇守江南的总兵,村上至今尚存总兵陵遗址,石刻列列,柏木森森,颇具气象。闫家圪崂村的“神枪闫忠”早年参与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围城抗粮”运动,百步穿杨、神出鬼没,只身入虎穴瓦解了一个民团,年仅28即以身殉国。石邱村张家三代研习堪舆学,看风水、定穴地,能说准生死时分。芙蓉村李门精通“短折子”④,家族中男丁人人善使齐眉棍,棍术一起呼呼生风,水泼不进,出手铁砂掌能抠下枣树皮。

虽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却是物产充盈、品类丰富。出名的是红葱、红薯、酥梨和老西瓜,其中又以红葱最为有名,其滋阴壮阳的功效长久以来被传播的神乎其神。据说当年镇上有个干部求进步,送礼跑关系,求人花钱三五年未能如愿,后来,提了两捆红葱寻了个老干部居然把事情给办成了。原来那老干部多年混官场,胡吃胡喝胡糟践日踏了身体,没想到两捆安河红葱吃完,居然赳赳雄起,孟浪的赛过十八九的后生,老干部高兴之余一纸批条就把小干部的事情办妥了。 

故事不知真假,安河红葱的名气却是更大了。精明的商家注册了商标,规模化栽植,抽真空精包装上网销售,连葱胡子都卖上了价钱,广告词简单亢硬:安河红葱--你懂的。

近年来,有安河出门在外闹成了世事的人煽腾着请专家、做规划,要重建古镇,要开发影视基地,要以商业运作的模式使往日辉煌重现。赞成者非常赞成,说这是好事情,是该把安河古镇好好恢复;反对者极力反对,说时过境迁了,瞎撂那些冤枉钱没什么意义。

不管咋说,这总让安河的父老内心里扑腾扑腾跳跃着希望呢。

【注】①毛 蜡:方言,即蒲草。

②蛤蟆衣:方言,小河中的一种藻类生物。


 

③红 漾:方言,形容热闹非凡。

④短折子:方言,实战中的擒拿格斗术。

 

 


作者:白李东 录入:白李东 来源:原创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