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碾子上的生活味道

作者:高东峰 录入:夜莺 来源:原创  时间:2025/9/12 14:34:51 点击:

碾子上的生活味道

焕焕妈听见院子外有人在使唤碾子的动静 ,出去随口问道:“喜娃他妈,你们在碾子上忙活什么了?”

  “娃他婶,我家喜娃和婆姨从西安回来看我们,我想给娃娃们做点油糕吃,这不,我在压糕米面了。”喜娃妈一边吆着牲口滚着碾子,一边扭头笑盈盈地回答着……

这是在陕北农村生活中随时能看见的普通真实的一幕情景。

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石碾子,自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诞生以来,作为一种石制农业生产工具,在历史长河滚滚红尘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日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是土地与庄稼、河流与泥沙一样永远不能须臾分离。正是它见证了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生发展,帮助提高了生产效率,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它,让我们生活中的味道不断丰富多彩,使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对增加人们生活的乐趣真是功不可没。

   在经历了数千年漫长岁月后的今天,石碾子依旧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广大地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当我来到农村看见石碾子,心里就会不由得一阵惊叹,从远古荒蛮原始社会能够一直延用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工业化、信息化、高科技时代,其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合理性、实用性何其强大也!尽管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尽管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尽管有的村落由于各种原因人去村空,使倒卧、淹藏在荒草丛中的石碾子显得落魄寂寞。但在它身上永远渗透着各种各样浓郁的生活的味道,依然闪烁着顽强的生命之光。石碾子在年复一年的转动中,承载着后人对先祖功德的感念,对生活前途不懈的追求,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虔诚传播。

   且不说石碾子它那笨重的身躯是那么的普通,也不必说它的粗糙外表是那么的其貌不扬,更不需要探究在缺乏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粗笨的碾轱辘和碾盘是如何从遥远的石场搬运到村子里,人们又如何选择良辰吉日隆重安碾子的。单就是它在村里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已经明白无误地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不知你们注意到了没有,不管大小的每一个乡村,石碾子大都安放在村子的中心位置,以方便周围人家利用用来加工粮食。如果村子大、村民又居住分散的话,那么就要根据人们居住的院落方位距离,在村子不同方向的村口路边、窑背上、硷畔上等向阳背风的地方分别安置几个石碾子,这样一来就极大方便了村里人使用石碾子,从而也充分发挥了石碾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石碾子在村里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便渐渐地成为村里的信息交流中心。闲暇时,有围坐在碾盘边上纳鞋底、做刺绣的大姑娘小媳妇,也有疙蹴在石碾子旁老槐树下抽烟啦话的老汉、小伙子,还有在碾盘上爬上来溜下去玩耍的黄口小儿。他们彼此交换着通过不同渠道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时而叹息一下天年的不顺,好长时间没有下一场饱垧雨了,盼望赶快下一场及时雨拯救地里的庄稼;时而感慨社会发展变化得太快,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尽是些老年人留守在村里维持着农村的些许烟火气……

   人类对于石碾子是满怀敬畏之心的。石碾子在老百姓生活中具有神灵般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是万万不允许任何人玩世不恭、肆意骑坐在碾轱辘上玩耍的,否则,会当即遭到村里人的大声喝斥。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石碾子一般安置在背靠宅院、面朝院门的左前方,并且必须在院墙外面,而不能和石磨一样踞于院子里面。这,或许与它们的产权所属不同有着重大关系吧。据了解,一般情况下,石碾子属于村上集体共有产权,村里任何一户人家,如果需要使用石碾子加工粮食的话,只要有空闲的石碾子,就可以随时去使有,所以,不必像要借用石磨似地要提前向石磨主人打招呼并取得人家同意,只要空着就可以随时使用。而石磨则属于每户人家的私有财产 ,将石磨安置在院子里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石磨不被村里其他人随意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石碾子确实具备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品格。

受中原农耕文明的深刻影响,陕北黄土高原上几乎每个乡村都或多或少有几个石碾子供人们使用,而人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味道就来自憨厚朴实、沉默不语的石碾子。你看,麦子在加工磨面之前,就要先在石碾子上舂一舂,将混杂其中的麦壳、杂草与泥土碾碎后用簸萁清理干净,以确保磨出的面粉洁白如雪;如果要想喝金灿灿的小米稀饭,或者要做油糕、黄米馍馍等,要先将谷子和软硬糜子倒在碾盘上通过碾压去除糠皮;如果想要喝豆钱钱稀饭的话,也要将黄豆、黑豆等在石碾子上碾压成扁,才能熬制食用。还有就是时常要碾压辣椒面、花椒面、韭花等调味品,而小麻子、芝麻要加工榨油,也必须事先在石碾子上碾压得溶溶的、烂烂的……就这样,石碾子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故乡的味道,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给平凡的日子带来更多有滋有味的欢乐,使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更多的期盼。

   而让石碾子大显身手的时候,则是进入临年腊月尤其是腊八之后异常繁忙的那些日子。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时间顺序,村里一家一户轮流围绕着石碾子开始忙碌起来。那碾轱辘“吱吱呀呀”动听的歌谣,每天能从炊烟袅袅的早晨一直回唱到牛羊回圈的薄暮时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求回报,不会喊冤叫屈的石碾子伴随着毛驴、骡马等牲畜“咯噔咯噔”的蹄声,一圈一圈不停地滚动着,转呀转呀,为人们碾压出金黄色的软糜子面、硬糜子面以及洁白无瑕的软大米面粉,进而为人们奉献上黄黄软软的、甜糯可口的油糕、油圐圙、黄米馍馍和摊黄儿,为人们大年三十晚上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桌上,增添了不少的闪光点,为其乐融融的阖家团圆欢庆气氛增添了几许温情,几许热度,几许香甜,几许回味……

   除夕年夜,在远离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区以外,每个村庄里,在腾空而起的烟花爆竹火光的闪耀下,冰冷而又温情的石碾子在乡村黑漆漆的夜色中,则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孤独,那么的谦虚,那么的低调,那么的无私,任凭雨淋日晒,风霜考验,就那么一年年忠实地蹲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奉献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味道,浑身散发着挥之不去的人间烟火气。它那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既使人敬佩,又让人感到汗颜。

   哦,村里那带有生活味道的石碾子 ……

作者:高东峰 录入:夜莺 来源:原创
  • 上一篇:再访老庄河
  • 下一篇:月亮走我也走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