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大山里的母亲

作者:龙佐文 录入:龙佐文 来源:原创  时间:2024-2-28 20:19:14 点击:

大山里的母亲  

(配图来自网络)

  古诗云“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母亲,已悄然度过75个春秋,操劳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

母亲嫁给父亲,是从一座山嫁到另一座山,从一条沟嫁到另一条沟,从一个贫困人家嫁到另一贫困人家。

在我印象中,母亲一天忙到晚,从没听她说过累。照顾小的,服侍老的。挣工分做家务,肩扛手提,耕田种地,男人能干的活,母亲都能干。生产队里很多人都夸赞道:“这女人比男人还男人!”记得一次农忙时,母亲和其他男人一样犁田,一天下来,和父亲犁的田差不多。年末算工分,简直不输一个男人。勤劳而好强的母亲,用累不垮的身板支起了一个家,一个一个艰难的日子被母亲踩在脚下。

后来,包干到户,虽然分了田地山林,父母起早贪黑,但家里人口众多,也免不了出现生活上捉襟见肘的窘况。

家里断炊了,我们没学费了,好面子的父亲除了长吁短叹,猛抽喇叭筒,别无他法。此时的母亲总是默默地出去,走东家跑西邻,堆着笑,轻声细语,低声下气,有时不免遭人奚落和白眼。有一次,我们族上有个按辈分应该叫爷爷的,逢人就说:“龙佐文的娘真不知道羞耻,昨天来我家借钱,我婆娘不答应,她就跪在地上求,只差没磕头了,凭什么要借她家呢?看她家穷的!”说完,露出满脸的鄙夷相。可那时,从没看见母亲在家里说起遭受的委屈。我考上大学时,母亲还带着我拜访感谢族里的长辈,包括嘲笑挖苦过她的爷爷。曾经,贫穷蹂躏着一个女人的自尊,贫穷凌辱着一个女人的坚强。小时候,我每次从门缝里看见她从外面回来,偷偷地用围裙边角擦拭凄苦的脸。稍懂一点事的我只能用拼命读书来帮助无助的母亲。

1992年、1993年,我和弟弟相继考上大学,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乡政府要父亲介绍育子经验,一向能说会道的父亲满脸通红,结结巴巴,最后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找了一个好婆娘!”其实说得一点也不假,一个好女人,能持家顾家爱家旺家。母亲精心分娩了我们,把每个艰辛的日子搓成麻绳坚强地拉扯着我们直到透支两鬓历经柴米油盐淘洗的母亲,像村口虬枝满天的古树被风雨的深深指甲抓出了一道道斑驳和风骨

母亲只读完小学二年级,却在村里当了十多年妇女主任,据说还是村民投票选出来的。这职务虽然不是官,但也要一定的号召力,母亲的文化水平实在是难以胜任。可出乎意料的是,村里的女人因为家庭纠纷,妯娌矛盾等生活琐事来我家时,经过母亲的一阵苦口婆心,刚才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眉头紧锁的她们却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原来,母亲的宽容隐忍善良坚强感染打动了她们。此时,我忽然觉得母亲像大山里的月亮,照亮了我们,也照亮了别人!母亲从不轻易向命运示弱,因为没有厚实的肩膀让她依靠。但她却是别人可以依靠的山,别人可以依靠的树!

年迈的母亲正以斜阳的方式走着,而我参加工作后便很少探望母亲。回去也只小住几天,每次离开家时,母亲用难以觉察的忧郁挤出一堆灿烂的笑容,千叮咛万嘱咐路上小心。此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清代黄景仁的《别老母》的诗。“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晶莹的泪光中,隔着厚厚的山,弯弯的路,依稀听到母亲的呢喃和呼唤。

生于大山,嫁于大山,她的生命与锄头下的高粱玉米,和镰刀下的小麦稻穗,凝聚成大山的魂!

 

作者简介:

龙佐文,男,1972年出生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现为浏阳市第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散文诗歌通讯八十多篇。


作者:龙佐文 录入:龙佐文 来源:原创
  • 上一篇:过年,过年
  • 下一篇:春天的心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